在日本京都有這樣一家餐廳,它開在公園的一角,遠離都市喧囂,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存在。
它每日限定一餐,一次最多招待14位客人,你要預約半年之久才能品嘗到其中美味。
即便是這樣,它的客人仍然絡繹不絕。
這是一家極具特色的料理店,名叫“未在”,店主是一位很普通的中年男子,名叫石原仁司。
“未在”的意思是:尚未在此,意為修行無止境,永保上進心。
“未在”幾十年如一日地貫徹著自己的理念,石原先生每天注視著牌匾,每日思考應該如何對待客人。
為了讓客人感受到自己的待客之心,石原先生拼盡全力并且心甘情愿。
出生在小城市的石原先生,初中畢業就立志要做一個料理人,并且在大阪的一家料亭里當學徒。
而這家“未在”料亭的原主人,是當時被稱為天才料理人之一的湯木貞一。
石原仁司在當學徒期間,他以拼命的勁頭獲得師傅的青睞,當時年僅27歲的他,就被提升為京都分店的廚師長,這樣的事情在當時并不多見。
年紀輕輕就已有名氣的石原先生,他的技術造詣尤為突出,但師傅幾近瘋狂的苛求,對于石原先生的料理,直到去世都沒有說過一句“就這樣吧”。
師傅的這個做法對石原先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
以至于石原先生自己并沒有自滿于自己的技術,他認為料理之路尚未到達終點,應該追求新穎別致的東西。
所以在湯木老師去世后第7年,石原先生51歲時,他創立了屬于自己的餐廳,堅持懷石料理的同時,融入自己的風格,7年6次斬獲米其林三星榮譽。
無止境地追求精益
石原先生將餐廳選址在偏僻幽靜的地方,目的是為了讓客人漫步在自然之中,洗凈心靈,忘卻煩惱,能舒心地品嘗料理。
每天早上,石原先生都會自己去選購當季的食材,從菜市場到小超市,為了買到最新鮮的食材,石原的身影幾乎遍布整個京都,而他總能選出最好的食材。
返回途中,在路邊采一些野花野草,已經成為石原先生每天必做的事情。
將新鮮的植物,裁剪成型再裝瓶,擺放在店的一角,增添活力,這是為了避免客人感到屋內外自然氣息的落差。
與美好料理相搭配的每一個餐具,石原先生都會精細挑選,他對餐具的知識掌握也是常人不能企及。
石原先生認為,菜單上的每一個字都關乎著菜品的味道,因此他便去學習書法,這一學就是47年。
于細節的用心,便是對客人的用心。
人之所以有成績,是因為心有所感。
石原先生說:“生存之道沒有捷徑,只是在背后付出無數努力,方能打動人心!
石原先生每天準備14道料理,從準備到結束,需要站9個小時。
這對于如今已64歲的他,有點吃不消了。
但石原先生卻表示,自己還想再多干幾年。
為了客人,他每個月都會抽時間去體檢,如果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而影響了料理的味道,他會于心不安。
對自己身體的負責,同時也是對客人的尊重。
由于店內的預約需要半年之久,石原先生本著“一期一會”( 一生只有一次的緣分)的理念,每天拼盡全力,讓客人感到舒心。
他每次都早早地在玄關處等待客人進門。
對每一位客人,都鞠躬問候表示敬意。
在上菜的同時為客人講解食材。
客人的問題他都有問必答。
客人喝酒時他還會為其斟酒。
當客人用餐結束時,詢問客人的口感和感受,以此來進行改進。
客人離開時,石原先生會親自送到門口,并與弟子們深鞠躬表達謝意。
這種程度的尊重,深深地震撼著人們,客人們不僅因為“未在”的味道,更是為了體會石原先生的待客之心而來。
在這半年之久的等待,懷著各自不同的特殊期待,石原先生看來已經做出了很好的回應。

“不超越自己是不行的,我不知道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完美,可是還是想讓自己精益求精,我覺得這份努力,才稱得上真正的匠人吧!---石原仁司
以下就是石原先生的部分“藝術品”,來看看他對自己工作的苛求,以及對食材的尊重:
生活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,很多人已經靜不下心來好好學習一門手藝,大家也很難沉下心來認真研究一門學問。
匠人精神已經漸漸不為人重視。
所以我們身邊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廉價商品,甚至就連我們的生活也變的“廉價”:早餐吃路邊攤、上班同事瞎聊、中午盒飯、下班擠公交......
如果你是在創業,在奮斗時期,那么一切都可以理解,但如果不是,如果你只是麻木地應付生活,那么,請重新拾起“工匠精神”吧!
認真工作,用心打磨你的生活!